当前位置:心情说说句子大全温馨句子内容页

桃花源记描写桃花源社会安定和平的句子(138条)

2023-08-18 15:08:01温馨句子访问手机版

1、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2、二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活。

3、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4、《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字,试举出三处“奇”。

5、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

6、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问今是何世,乃(竟)不知有汉,无论(更不必说)魏晋

9、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10、依据文中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11、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2、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代表作有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归去来兮辞》等。

13、渔人甚异之。渔人对眼前的美丽景色感到很惊奇。

14、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

15、无论魏晋。无论:古义: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表示条件的连词。

16、12对联:美好理想寄桃源,黄发垂髫享太平。

17、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文学家,诗人,自号五柳先生,后人称为靖节先生,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著有《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五柳先生传》等。

18、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19、⑵从“问所从来”可以看出,通向桃源的路一向不为“外人”所知;从下文“遂与外人间隔”也可以看出,在此之前的确没有“外人”来过。

20、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21、向:寻向所志(名词,先前)眈眈相向(动词,对着)

22、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

23、及(到了)郡下,诣(晋谒,拜见)太守

24、写作背景: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25、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26、渔人甚异之(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3、欲穷其林(尽)

27、学生已经接触过游记类散文和叙事性等散文,形成了相关阅读这类散文的能力,可引导学生进行能力的迁移帮助学习本文。如游记散文往往以“行踪”为线索,本文就有这个特点。

28、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29、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30、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为了寄托自己的*理想,反映广大*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1、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不愿外界干扰破坏桃花源宁静和谐的生活。

32、扫除下列字词障碍(用幻灯放映出来)

33、之: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渔人甚异之(代词,指渔人所看到的景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舒缓语气)何陋之有(倒装的标志,不翻译)

34、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3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36、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37、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夹岸数百步”都是桃树,没有一棵杂树,很是奇特。

3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及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0、欲穷其林 穷:穷尽 2、具答之 具:详尽3、悉如外人 悉:全部、完全。

41、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2、本文按照渔人行动的顺序,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内容丰富,详略得当。举例说明哪详哪略,仔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3、作为中学生,该怎样认识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作者向往的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境界,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多少受到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的影响表现了一定复古思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44、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45、既(已经)出,得其船,便扶(沿着)向(原来的)路,处处志(做标记)之

46、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47、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叫的声音。

48、归纳本课须积累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可以采用由学生边说边做笔记老师边板书的方法完成,或者用幻灯放映出来。(启发学生养成逐步积累的良好习惯)

49、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50、寻:随即,不久。18、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5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隘幽暗一变为开阔明亮。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

52、芳草鲜美(古义:指色彩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53、并怡然自乐:都。///喜悦的样子。

54、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55、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不复出”?

5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57、围绕线索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文的主要情节。

5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59、拓展延伸法。分发《桃花源诗》,指导学生进行诗文对读,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60、第一段中“渔人甚异之”的原因有哪些?

61、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6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渔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3、此人一一为(给)具(同“俱”,详细地)言所闻

64、⑶渔人离开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下文重寻桃源的行动埋下伏笔。“处处志之”是指做了记号,“寻向所志”,寻的正是这些标记。

65、录音范读。(要求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66、渔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7、一是重大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三国归晋……。

68、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9、寻向所志(标志),遂(竟,终于)迷

70、具答之(同“俱”,详细地),2、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7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全,都)

7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73、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7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75、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

76、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人物的?

77、《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78、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79、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80、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8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出了了哪几件事?

82、属,类。10、阡陌:田间小路。11、叹惋:感叹惊讶。12、扶:沿、顺着。13、向:从前、旧的。14、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15、规:计划。16、未果:没有实现。

8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84、《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的陶渊明,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85、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86、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87、 深入理解课文2、3段内容;

88、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89、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90、见渔人,乃大惊(竟)12、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91、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①桃花源中人厌恶源外战争,追求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 ②桃花源中景色很美。

92、本文作者还有许多优美的诗句,请写出任意连续两句,并标明出处

93、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94、此中人语云:告诉(他)说。

95、属:有良田美池桑田之属(名词、类)神情与苏黄不属(动词、类似)3、寻:未果,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96、最后写想重入桃花源“不复得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的意图是什么? ①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并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渲染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97、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的主旨是什么?

98、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99、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00、为: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当做)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101、作者虚构的这个桃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作者主张和平,安定,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10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法。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带有传奇色彩,引人入胜,可读性强,课本注释也较详细,教师可适当点拨翻译技巧鼓励学生反复通读全文,在粗通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注释,大胆试译课文。不懂的地方,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并进行适当指导点拨。

103、桃花源人为什么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

10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10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同乡人。

107、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108、芳草鲜美。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

109、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110、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111、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11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3、初极狭,才通人(只,仅仅)5、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

114、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115、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

116、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117、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段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118、后遂无问津者。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119、志: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寻向所志(名词,标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志向)

12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121、识记生字词,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

122、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123、《桃花源记》中有些成语出自本文,如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124、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并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

125、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

126、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127、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128、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129、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桃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130、课文结尾处写道:“寻向所志,遂迷”,“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说明什么?

131、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32、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①增添神秘**。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133、闻之,欣然(高兴的样子)规(打算)往,未果,寻(不久)病终

134、根据本文内容拟一副对联,上联环境优美安定和平,下联:生灵涂炭战乱频繁。

135、悉如外人:全部、完全//桃花源以外的人。

136、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137、面对污浊的环境,有人认为要像莲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也有人认为要学菊花隐居避世,独善其身。你更赞成哪一种人生态度?为什么?

138、舍:便舍船,从口入(动词,舍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名词,房子)